新闻动态

数量几乎是美俄总和,中国构建全球最大规模轰炸机编队,为了啥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52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中国的轰炸机力量,在全球视野里看,规模确实是独一份儿。手头掐指一算,差不多有两百三到两百七十架,甚至更多,这数字摆出来,比美国和俄罗斯现役轰炸机加起来还要多。能攒下这么大家当,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原因:生产线就没怎么停过。

生产线的战略价值

说起轰-6这款轰炸机,自打1969年开始捣鼓,生产线就一直开着,轰隆隆转了半个多世纪。这在世界主要空军强国里,简直是个异类。

你看美国和俄罗斯,冷战那会儿也是轰炸机大户,可后来日子好了伤疤忘了疼,或者说觉得没必要了,就把不少生产线给拆了。现在想重新捡起来?难了。

俄罗斯那边儿是供应链跟不上趟,缺这少那;美国这边倒不是不能造,而是重启老生产线太费钱,干脆把宝押在新一代的B-21隐身轰炸机上了。

中国就不同,愣是把轰-6的生产线给续了下来,避免了那种想造却造不出来的尴尬。这种连续性,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——机队规模越来越大,成就了今天全球第一的规模。

以量补质,中型平台的生存之道

当然了,光有数量还不够看。轰-6说到底,是一款中型轰炸机。这意味着跟美俄那些动辄跨洲际飞行的重型大家伙比起来,它在单打独斗的本事上,比如腿长、肚量,确实差点意思。

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还在生产线上的中型轰炸机,独苗一个。那么问题来了,性能有短板,怎么办?答案也简单粗暴:靠数量堆。一架不够打两架,两架不够上一群。

这种思路,核心就是要用庞大的机群规模来弥补单机性能的不足,确保在需要的时候,能把足够的火力投送到目标区域。毕竟,再先进的导弹,也得有平台把它扔出去不是?

所以,提升整体的弹药投送能力,不仅看单机多厉害,还得看有多少架飞机能同时出动,能不能形成足够的火力密度和打击精确度。

这也是中国国防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,当然,他们也没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,更新一代的轰炸机也在加紧研发,目标就是提升未来的单机作战能力。

从威慑到对峙,多面手的价值所在

有了这么一支庞大的,虽然单拎出来不算顶尖但胜在数量众多的轰炸机部队,究竟要用在什么地方呢?首先,就是一种战略姿态,一种威慑力量。

尤其是在亚太地区,对着那些可能晃悠到家门口的美国航母战斗群这类高价值目标,轰-6机群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压力。真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候,搞个“饱和式攻击”的架势,也能让对方掂量掂量。

进一步看,这支力量在中国自家门口的海防和反舰作战体系里,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。轰-6可以挂载像鹰击系列这样的反舰导弹,成为一个移动的海上打击平台,专门用来维护中国的海上利益。

说到反舰,有人可能会想到“航母杀手”东风-26这类弹道导弹。确实,那玩意儿威力大,突防能力强。但轰-6挂载反舰导弹有它的灵活性。你想想,导弹竖在那里,要么不打,一打就是大事件。

而轰炸机呢?可以飞过去,可以巡逻,可以做出要打又不打的姿态,在一些海上对峙或者需要逐步升级威慑的场合,操作空间更大,成本也相对低一些,用起来没那么“肉疼”。这也是一种更灵活的工具箱选项。

当然,维持这么大规模的轰炸机队,最终还是为了应对现实的国防安全需求。周边地区并不太平,领土争端、军事紧张时有发生。

无论是台海那边的风风雨雨,还是南海所谓的仲裁案,亦或是中印边境的偶尔摩擦,这些现实或潜在的风险,都让中国觉得有必要保持一支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,随时能拉得出去,打得起来。

这支力量不仅要能执行远程奔袭任务,还要能进行大区域的巡逻警戒,支持防区外打击,任务清单挺长的。

可以说,轰-6机队的存在,是中国应对复杂区域安全挑战、维护自身利益的一张牌,一张数量管够、用法多样的牌。